中关村科学城42项科技成果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占京超6成

来源:中关村科学城 | 2021-11-04 15:09:33 |

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召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和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据统计,自2000年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来,共有35位科学家获此殊荣,其中23位来自北京。

中关村科学城持续领跑

北京共有64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15项(二等奖1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0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9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7项),占获奖项目总数30.3%。

海淀区驻区单位(第一完成单位)主持完成的42个项目获国家科技奖,占北京市获奖项目总数的66%,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6%。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2项(二等奖12项),占北京市获奖项目的80%,占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的26%;国家技术发明奖7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占北京市获奖项目的70%,占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的11.4%;国家科技进步奖2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2项),占北京市获奖项目的59%,占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的14.6%。

2020年度海淀区驻区单位获奖项目有哪些特点?

42个获奖项目由25家驻区单位主持完成

海淀区本年度42个获奖项目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等25家海淀区驻区单位主持完成。其中,由北京大学主持完成的“超高清视频多态基元编解码关键技术”项目获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由清华大学主持完成的“工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深度治理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值得注意的是,两位“80后”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获奖,展现了青年科学家的创新活力。北京大学刘若川教授主持完成的“p进霍奇理论及其应用”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陈云霁研究员主持完成的“深度学习处理器体系结构新范式”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数字经济新业态全面提速

海淀区本年度42项获奖成果分布在重大科学发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高精尖产业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等方面,进一步彰显海淀区全力建设中关村科学城的良好成效。

2020年度获奖成果中,数字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同产业深度融合,新基建加速落地,新模式加速涌现,新业态加速成长,科技创新驱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王海峰教授级高工主持完成的“知识增强的跨模态语义理解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项目构建了大规模知识图谱,通过知识关联跨模态信息,运用语言描述不同模态信息的语义,让机器实现图像和语言、语音和语言的一体化理解,为联通、东航、广东电网、央视网等6.5万家企业提供跨模态理解能力,拓展了人工智能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钱德沛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超级计算基础设施支撑软件系统”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研制了国家超级计算基础设施支撑软件系统,建成了国家超级计算基础设施和工业仿真等领域应用平台,为1000余项科研项目研发提供支撑,极大促进了高性能计算普惠化。

清华大学唐杰教授主持完成的“智能型科技情报挖掘和知识服务关键技术及其规模化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突破了一系列以精知识、深关联、大规模知识服务为中心的关键技术,研制了智能型科技情报挖掘系统AMiner,形成了智慧人才信息、趋势分析等系列产品,服务于全球220个国家和1000余万用户。

科技创新走在前列,创新逐梦永无止境。海淀区将进一步结合“两区”建设有利契机,发挥“三区”政策叠加优势,在布局基础前沿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高精尖”产业体系升级、打造人才集聚高地、营造优良创新生态等方面不断开拓创新,持续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率先建成国际一流的科学城!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41 联系网站:85 572 98@qq.com